根據2015年年報,Walmart在全世界27個國家有11,453家不同大小的店,公司在財報中分成美國Walmart、國際Walmart和Sam’s
Club三個不同事業單位,其營業額佔比分別為60%、28%、12%。
不過就通路型態而言應該分成量販店型態(像家樂福)、超市型態(像全聯)、會員制倉庫量販(像Costco)和電子商務通路(像PC Home)。廣泛的觸角讓Walmart能接觸到更多的消費者,但也讓他不得不在各領域跟競爭對手發動激烈的鬥爭,量販店和電子商務面臨Amazon,超市型態的通路面對Dollar General、Dollar Tree等公司,會員制的Sam’s Club的對手更是強勁的Costco,沒有一家是省油的燈,都是強調能幫消費者省錢的店。
Walmart是發動價格戰而崛起的,他們引以為豪的口號就是Everyday Low Price,以其規模優勢跟供應商要到較低的價錢再供應給消費者,每天做市調,只要有人的產品價格比他們低,他們就調的更低或至少一樣。創辦人Sam Walton是個怪老頭來的,從小雜貨店開起,嚴格控制成本,發動價格戰把鄰近的雜貨店都打趴,一步一步擴張,規模大了後就摧毀其他大企業,其過程相當傳奇。
不過目前他的競爭對手Amazon和Costco,以不一樣的經營模式和Walmart競爭同一塊市場,而Walmart除了大之外沒其他可以說的了,規模不是必勝的優勢,除了營業額全美最大外,他也是全美最大雇主,所以最近調高基本工資對Walmart造成不小的困擾,使得原本已經很薄的毛利,未來可能變的更薄,規模此時變成潛在風險。
![]() |
Souce: S&P Capital IQ Report |
看另一家也很強的Costco,這是一家台灣人都很熟悉的店,朋友彼此間常常會問:你有沒有Costco的卡?大家常常會幻想他什麼時候會不收會員費?我可以在此告訴大家,不會,永遠不會。
為什麼?
2014年Costco的淨利為20.6億,而會員費收了24.3億,也就是說Costco如果不收會員費就是一家賠錢的公司,根據財報過去五年,年年如此。甚至有美國網友戲稱,Costco是一家經營俱樂部的公司,只是恰巧裡面有賣東西。銷售毛利10.66%,而光管銷費用就9.89%,所以賣東西當然賠錢。
這樣的特殊形態創造了驚人的銷售數字,全球才663家店(美國468家)2014年營收為1,126億,而Walmart旗下相同類型的Sam’s Club有647家店,營收約583億,比較過後就可以知道Costco有多強。目前有約7,640萬會員。
Costco從2005年到2014年,營收從529.4億成長112.8%至1,126.4億,淨利從10.63億成長93.6%至20.58億,EPS從2.18元至4.65元成長113.3%,股利配息率平常約27%,2012年為1.03元,2013年發瘋配了8.17元,行事風格果然特立獨行,ROE在2014年為17.8%。
![]() |
Source: S&P Capital IQ Report |